学校合并组建后,特别是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序列以来,经过多年建设,构建了国家、省部与学校三级科技创新体系。现拥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国家野外观测台站3个。并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共建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机构。科技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科技创新条件日趋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和层次显著提高
合校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和层次显著提升,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计划立项上取得突破,累计到位各类科技项目经费11.66亿元,其中2008年到位2.6亿元,是1999年的11倍多。
一大批科技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2000年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1项(其中主持完成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5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252件;选育植物新品种222个,其中国审品种18个。2008年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458篇,是1999年的24倍。
科技创新水平有效提升
——选育和推广了一批植物新品种,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近年来,选育出小偃22、西农2208、西农979、西农9718等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小麦在我省播种面积200多万亩,在河南省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继选育出我国黄淮冬麦区第一个审定的杂种小麦新品种西杂1号后,又选育出西杂5号和一批优势组合。
陕单8806连续3年列入我省夏玉米重点推广品种,2007年在靖边县创建了高产玉米试验田113亩,亩产量达到1210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玉米高产典型。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秦研211油菜品种目前已经在省内外推广130万亩。在大白菜、甘蓝、西瓜、线辣椒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及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研究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后劲
我校生物技术研究实力较强,在动物克隆与转基因技术、胚胎干细胞、分子生物育种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成功地培育出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国内首次从人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得到心脏跳动样细胞团,这是我国科学家在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领域取得的唯一此类细胞团。冻存角膜缘干细胞构建角膜上皮及移植的研究、牛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畜禽育种与健康养殖水平提升
选育出了代表我国现代家畜育种水平的秦川牛新品系和西农莎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等畜牧良种,形成了集良种选育、集约化饲养、屠宰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
在秦川牛改良方面,依托我校组建了国家唯一的肉牛改良中心。在奶牛改良与研究方面,重点引进荷斯坦奶牛,开展良种繁育,冷冻精液生产工艺研究,使精子成活率达到4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早期性别鉴定准确率达到95%。
——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开展了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的农业与生态特性等研究,示范推广新增经济效益5.03亿元。二是建立了基于生命需水信息的作物高效用水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创新与开发了6种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创制了6种农业节水设备。三是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用水的现代节水农业理念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四是构建了以雨水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节水灌溉关键设备为核心的西北地区农业高效用水综合技术体系。在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实施的陕北坡地红枣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中创建了“孟岔模式”。2142亩坡地枣园,产量约400万公斤,产值近800万元,人均收入9000多元。
——作物主要病虫害成灾机理与生物源农药创制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在西北农作物重大病害灾变机理、发生流行规律与监测技术体系、病害大区控制技术创新、植保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源农药创制等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原因及控制对策研究、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化学研究和多羟基双萘醛等植物源病毒抑制剂的筛选与研制分别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发的0.2%苦皮藤素乳油属国际首创,分离、鉴定具有杀虫活性成份的15个新化合物;杀虫活性物质苦皮藤的发现与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 苹果浓缩汁、牛肉、奶制品,以及小杂粮、红枣、土豆、沙棘、核桃、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研究,在国内处于重要地位。
设施农业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校科技工作会议
到位科技经费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情况
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情况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情况(第一主持单位)
学校研发的白菜新品种
西瓜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