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指秋季正中间的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度。《尧典》记:“宵中者,秋分夜之刻,于夏冬为适中也,昼夜各五十刻”,“秋分,阴之中也,夷平也,暑退而人气平也。”又据《春秋繁露·阴阳出入》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些古文的主要意思旨在说明:秋分当天昼夜平分,时间平等同春分日一样。
天文学上都认为:“秋分”的确是北半球秋天的开始。此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气温逐渐降低,昼短夜长,每下一次秋雨,天气就变得更冷了。而在关中一带,此刻正值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季节,玉米、谷子、糜子以及各种豆类,均在此时收获。大地渐渐披上盛装,处处金风吹,菊花黄,一半秋山带夕阳。人北望,雁南翔,呈现出一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动人景象。为了做到秋季作物的丰产而又丰收,人们此刻需要夜以继日地在大地上进行劳作,这样才能顺应天时,不误农时。比如小麦的播种,在北方一些地区就很讲究按节气进行播种,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说法。
当秋忙开始,乡村里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分头茬、二茬、三茬、捞空茬等程序去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这样做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丰收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沃野千里,秋实累累,四处飘香,一扫人心中的秋意苍凉之感,常会让人油然而生“金秋胜似春光好”的浩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秋词》就写尽了人们的这种省察。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生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古人对秋的描写中多是以悲秋、肃杀为主题,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而诗人在这里却一反常态,立意上高人一筹,出语不凡,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天写得极富有新意。何以见得秋天要比春天好呢?诗人便将读者引向秋高气爽的万里晴空,你看那展翅高飞的白鹤正凌云而上,飞向高空,看它那自由翱翔的矫美形体与蓝天白云相映衬时的境界会让人诗兴大发,于是作者便自然吟出了流传至今的名句:“便引诗情到碧宵。”这分明是高歌一曲,那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的鹤不仅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而且体现了一种敢于奋斗的精神。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操,耐人咀嚼,余味无穷。
终审:xiang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