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师生文苑 - 随笔

科教的楷模做人的典范

从小事看大师

  我是1979年年初调回西北植物研究所工作的,那时李振声就是我们的所长,所里的老同志亲切地称呼他“老李”,而年轻的同志尊称他“李老师”。

  李振声在科教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求实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谦虚随和,俭朴节约的思想品质,在全所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在他的身上凝聚着杨凌几代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求实、创新的踏实作风,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李所长带领课题组全体同志,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不断的拼搏、创新,终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1985年,“小偃6号”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等10多项国内外大奖,使他从弹丸之地的杨凌走向了世界。同时也把西北植物所带出了国门。上世纪八十年代,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上任后,都十分重视、关心李振声的课题组和西北植物所。张勃兴、侯宗宾、白清才等省领导到杨凌后,均在西北植物所现场办公。大力支持,及时解决李振声课题组和西北植物所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西北植物所因此也辉煌风光了十多年。

  那时候所风,学风非常好,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在科学的春天里,全所200多名职工以李振声为榜样,忘我工作,经常自觉加班加点到深夜11点钟,领导在楼下再三督催大家回家休息,同志们才勉强离开实验室、办公室。在李振声所长的言传身教下,为国家培养和带出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骨干。仅在他组里先后工作的同志及研究生有20多位,后来大都成为育种方面的突贡专家,80%以上的组员都成为研究员(教授),那时的西北植物所,确实是人才济济,硕果累累,蒸蒸日上,名声大振。
  
  1984年,李所长已是名振国内的科学家。但他平易近人,关心部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令我非常钦佩!记得这年春季,我们三位50年代的中专生因晋升职称,晚上去西北水保所李振声家请示解决,李所长很认真地看了我们的报告后,和蔼地解释说:“现在职称冻结,正在进行改革。一旦晋职开始,才能解决。”并再三叮咛“要继续好好工作”!临别,李所长坚持一定要把我们送出楼道大门,使人倍感亲切、温暖,心中的疙瘩也就自然而然的融化了。

  后来,为了便于工作,李振声由住房条件好的西北水保所搬到我所5号楼一层居住,一家四口人住在仅仅58平米的小居室中。就是这样拥挤的住宿兼办公的斗室中,李振声写出了一篇篇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论文。

  1985年,时任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的李振声,仍兼我所所长,为了继续他的科研工作,坚持3天在杨凌上班,3天在西安上班。初夏的周一早晨6点钟,我和张学忠老师坐火车去西安出差,在杨凌火车站碰见了李院长。当听说他去西安分院上班时,我们惊奇地问:“李院长您不是有专车吗,为啥要挤火车呢?”他笑笑说:“坐汽车前一天下午,司机开车就要从西安来杨凌住下,第二天再接我到西安上班,多麻烦。坐火车几元钱就到西安了,多省事。”李振声就是这样一个心中只有国家,只有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好领导。上车后,我们一路谈笑风生,促膝畅谈,不知不觉就到西安了。下车时才7点多钟,李院长带我们在车站附近一个小饭馆吃水饺,他说:“这里清洁卫生,经济实惠,我经常来吃。”(这说明他常坐这趟火车去西安分院上班,并在这里吃饭)。水饺下好后我们请他先吃,他很快吃完说:“你们慢吃,我还要赶5路公交车去分院上班”。我连忙去付钱,他竟连我俩的饭钱也付过了。并笑着说:“今天是我请你们来吃饭,应该我来付钱。”此事已过去20多年了,虽然只有几元钱的小事,但感人之深,难以忘怀。

  1987年李振声调北京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离开我所,虽然他仅给我当了10年的领导,但他的精神、作风和人品使我终生受益,没齿难忘。他的言行早已为全所职工树立了永恒的丰碑!

  今年春天,央视新闻传来佳音,李振声院士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李院士颁奖。李院士把属於自己个人的50万元奖金,全部无私地捐献作为“助学基金”。“功成名就仍攀登,荣宠依旧很谦逊。”李院士在科教界不但是大师、是楷模,在做人处事上也是典范师表,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科研成果一样令世人折服。他的丰功伟绩和杨凌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终审:wangxueqiang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