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凤岗漫忆】我与“凤岗”共成长

编者按: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党委宣传部整合所属多个学生记者队伍,于2015年3月28日成立了凤岗通讯社。通讯社学生记者们在部领导的支持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出现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活跃在校运会、招聘会、杨凌马拉松、暑期社会实践、迎新、农高会等大型活动中,他们细心感悟,用文字、镜头和声音记录,在学校新闻网、校报、广播台、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展示学校师生校友奋进故事,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繁荣注入了青春力量,也为学校落实“三全育人”提供了“凤岗样板”。在凤岗通讯社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特设「凤岗漫忆」专栏,刊发学生记者们的回忆文章,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欢迎历届凤岗通讯社成员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

今年,是凤岗通讯社成立的第十年,也是我在宣传部做学生记者的第十五年。

最开始来宣传部做学生记者是大一军训期间,在班里读一个宣传材料,舍友说声音好听,刚好他看到了学校广播的招新,就带着我去报了名。经过三榜定案,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广播电台播音员;转年4月,我又来到了影视中心做学校在杨陵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节目。

那些年,新媒体仅仅局限于网站,广播、电视、报纸占领鳌头非常流行,因此我经常在学校甚至在杨陵被听出来或者认出来:“你是那个主持人!”

2陈思远(<span class=

陈思远(右一)与广播台伙伴们郭豪、梁爽、焦玉茹欢送2014届毕业生赵静文(左二)

本科毕业当天,我跟同级杨楠一起的直播现在还记忆犹新。我俩老搭档了,从大二开始就一起做节目。那天下午我俩拿到稿子,大概还有5分钟开播的时候,听到广播台杨亚林老师从楼下 “腾腾腾”跑上来,他给我俩一人塞了两页还带着打印机温度的稿件,说“放头条”。

我低头一看,稿件是学校寄语2015届毕业生。这时候已经开始放节目预备曲了,没时间备稿,我俩商量一人一段,这样对方播稿的时候,各自都能有一个备稿时间。直播中途,我余光看到亚林老师站在控制室一动不动盯着我们。最后,我俩一点卡壳没有,很圆满地完成了节目播出。

80周年校庆那天的采访也很特别。我负责北校3号楼前于右任、辛树帜校长雕塑落成的采访。活动结束后,我在现场看到了一位大概五六十岁的女同志推着她白发苍苍的母亲。老母亲坐在轮椅上,指着辛树帜校长的雕塑一个劲儿地说“像!像!”,她说,她和辛校长曾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但当我举着话筒想采访的时候,她却一直语塞。我随即让我们摄像陈珊相机一直开机,我跟她们娘俩边走边唠,捕获到了很多信息。

凤岗通讯社成立的那年,我开始读研究生,渐渐远离了采访一线,专心做节目配音工作。这一时期,宣传部推出了很多人物专题,我也从这些节目中,更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的大学、了解了大学中的大师。

陈思远2024年回校主持90年校庆晚会期间与宣传部指导老师合影(左起依次为徐晓倩老师、张昆伦老师、杨亚林老师、陈思远).jpg

陈思远2024年回校主持90年校庆晚会期间与宣传部指导老师合影(左起依次为徐晓倩老师、张昆伦老师、杨亚林老师、陈思远)

我曾有幸给我国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院士诞辰百年的节目配音,至今印象深刻。节目虽然很短,但是录了很久,大概晚上10点多进的录音机房,第二天凌晨2点多才结束。主要原因就是看了赵洪璋院士的事迹和稿件后非常动容,一直在揣摩用什么样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呈现赵院士的丰功伟绩。

节目中有句引用毛主席称赞赵洪璋院士的话“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我当时在想,“大半个新中国”相当于我们国家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赵洪璋院士解决了,太伟大了!后来给赵院士的学生王辉教授配音,同样也非常动情,王辉教授给自己的子女说“你们是我的娃,小麦也是我的娃”,西农精神一“麦”相承。

陈思远(右)与凤岗通讯社同伴陈思在进行学校视频新闻播报.png

陈思远(右)与凤岗通讯社同伴陈思在进行学校视频新闻播报

十几年来,我以学生记者的视角见证了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目睹了凤岗通讯社的诞生和发展;十几年间,我收获了和宣传部老师们的深深师生情、和一起工作的凤岗同学的浓浓同窗情。母校“诚朴勇毅”也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母校老师拳拳赤子、科技报国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前年开始,我执行了对非洲为期20个月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当地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同时还面临着政局波谲云诡、社会动荡不安的窘境,在接触了大量当地民众、体验了当地生活后,我更加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强大,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也更加热爱。

4陈思远近照.jpg

陈思远近照

作者简介:陈思远,中共党员,我校生命科学学院2021届博士研究生,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陕西省优秀毕业生、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博士学位论文获评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编发:张晨茜

编辑:卢芝颖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