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凤岗漫忆】我在广播台的日子

【凤岗漫忆】编者按: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党委宣传部整合所属多个学生记者队伍,于2015年3月28日成立了凤岗通讯社。通讯社学生记者们在部领导的支持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出现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活跃在校运会、招聘会、杨凌马拉松、暑期社会实践、迎新、农高会等大型活动中,他们细心感悟,用文字、镜头和声音记录,在学校新闻网、校报、广播台、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多媒体平台展示学校师生校友奋进故事,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繁荣注入了青春力量,也为学校落实“三全育人”提供了“凤岗样板”。在凤岗通讯社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特设「凤岗漫忆」专栏,刊发学生记者们的回忆文章,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激励后来者奋发有为。欢迎历届凤岗通讯社成员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


加入凤岗通讯社这个大家庭已经快三年了。在这里收获了许多,不管是专业知识、做事的态度还是友情与陪伴等,这都是我大学时光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仍然记得2022年4月底参加通讯社广播台春招面试的场景:紧张地坐在准备教室中,反复练习各部门的面试稿,时不时会有前辈来指导,热心提供技巧要点。有一位有趣的学长在指导完成后,也许是也很紧张,把原本要说的鼓励的话说成了“谢谢你”,欢乐的氛围让我不再那么拘谨紧张。

第三轮面试的考核要呈现出一份节目小样,那是我第一次去广播台进行节目录制,也是第一次见到我的师傅。师傅是一个很细心认真且十分追求节目质量的人,他会逐字逐句帮我纠正问题,在细节方面抓得很严。当然,他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很强,耐心地教我如何编稿、录音以及做后期。那时的我还是一个新人,对师父既崇拜又畏惧。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十分感谢他教会我那么多。

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面试,最终终于迈进新闻部的大门。那是一次周日的听评,通过四轮面试后成功加入新闻部,当部长宣布这个消息时,过于激动,手里的耳机没拿稳摔了下去,且当作它是为我喝彩吧。最幽默且心思细腻的阿力学长笑着说:“哎呀,这么激动啊!”缓解了我的尴尬。自我介绍时,来自云南的同期加入新闻部的文婷,也许那时她不太冲浪,不太关注网络梗。她的自我介绍“我是云南的”话音刚落,便有人笑了出来,接着大家都不再沉默,气氛欢乐热闹。

正式加入新闻部后,制作小样是每周的常规任务,并在周日早晨进行听评。那时听评是我最害怕的环节,没有之一。部门所有人一起听你的小样,指出问题,那时总觉得听评就是公开处刑,也害怕被提问,让指出其他人小样中的问题,这 比专业课的提问更有难度。即使现在已经大四,提起听评这件事,我也依然会发怵。

也记得第一次正式上“听天下”的节目,是和师傅搭档一起播,紧张到一句完整的句子都录不出来,师傅点评道:这一部分录得太碎了,后期难度会很大,你要不重新录吧。这种窘迫的感觉让我实在是露不出一个笑脸,也许师父误以为我被打击得太严重,又赶快找补:其实你录的已经很不错啦······


董璇 工作照2.jpg

董璇的工作照


私下我们的团建活动也很多,大家一起出去聚餐、唱歌、剧本杀等等,这些活动也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收获了友谊。不止新闻部,我也结识了很多其他部门的朋友,我们真诚、性情坦率,我们向上、充满活力,也都希望广播台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

没加入广播台时,从没关注过校园广播,自从加入后,只要是放节目的时间段,总是会停下听一会儿,去辨认是谁录的节目,去听会不会存在问题。每次听节目时都会忍不住向朋友介绍到,“这是我们部门的节目!”这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始终将加入广播台作为一件我十分拿得出手的事。在录节目的过程中,我能找到自己的价值,让我十分有成就感。即使学业任务重,但只要有时间,都会积极参加台里的活动或任务。我喜欢新闻部,喜欢广播台这个大家庭,更喜欢与大家相处的时光。

即使现在已经慢慢淡出广播台这个舞台,我也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充满成长与温暖的时光。这不仅是我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记忆。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压力中成长,也懂得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友情的珍贵。每一次的节目录制、每一次的听评、每一次的团建,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热情的意义。无论未来走向何方,这段在凤岗的日子都将是我前行的动力和勇气的源泉。

感谢坚定选择加入广播台的自己,感谢每一位曾经帮助过我的前辈和伙伴,感谢那些充满欢笑与汗水的日子。

作者简介:董璇,语言文化学院202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

编发:丁元禾

编辑:孙楠皙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