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秋雨洗去暑气,凉意渐浓时,田间的硕果正裹着清香,汇聚全球农业智慧的第32届农高会如期而至。在这里,新科技、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以澎湃的力量破解着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痛点,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农业的根基在土地,却常受资源与效率的羁绊。水资源匮乏,早已是不少地区农业生产的“紧箍咒”——传统漫灌不仅让近60%的水资源在田垄间白白流失,更易诱发土壤盐渍化;化肥施用也陷入“低效困境”,盲目追肥让肥料利用率不足30%,既推高了农户成本,又造成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
更棘手的是水肥供需的“错位”:该补水时缺水,该供肥时过量,养分随水流走,作物始终“饥饱不均”。这不仅制约着产量提升,还拉低了农产品品质。对小农户而言,人工灌溉、施肥的高强度劳动,加上缺乏科学指导,更让资源浪费与成本高企的难题雪上加霜,成为阻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拦路虎”。
破解这些困局,离不开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突破。
上海华维可控农业科技公司便以“精准控水、科学控肥”为核心,既实现了“节水节肥”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解决了水肥供需错位的难题——通过精准挖掘作物生长潜能,最终达成“增产增效”的实效。这家企业打破传统灌溉施肥的“不可控”僵局,构建起设施化、数字化的可控农业体系,推动农业从“浇地”向“浇作物”的深刻转型,用技术践行着“耕者富、食者安、产业兴、国家强”的使命,为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支撑。

采访上海华维可控农业公司的负责人
“我们的核心技术,是将水与肥精准耦合后输送至作物根系,再搭配自主研发的智慧灌溉装备,既能及时满足作物需求,又能从源头节约资源。” 华维公司负责人指着展台上的设备介绍,“尤其我们的压力补偿技术,特别适合高差大的地块,能精准匹配作物‘高频次、短周期’的水肥需求,让每一株作物都能喝到‘均匀的营养餐’。”
他特意拿起一款压力补偿滴头:“这款滴头能快速响应、即关即停,通过水压与硅胶片的动态作用,实时调节流量 —— 哪怕地块高低落差大、压力波动明显,它也能自动补偿,保证每处滴口的流量基本恒定。以前管道前段浇得涝、尾端浇得旱的问题,靠它就能解决。”
谈及农业创新,这位负责人格外强调:“农业的突破,从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敢想敢试。”,在他看来,面对难题,不一定非要追求“高大上”的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好技术;能帮种植户降成本、提产量的,才是真技术。农业科技企业,得常往田间跑,摸清市场的需求、农户的痛点,才能造出大家用得上、用得好的技术和设备。技术和设备要跟着时代变,只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真正服务农业、助力发展。
而在农机装备展区,另一番科技图景正徐徐展开 —— 无人播种机在模拟田垄上划出精准的作业轨迹,丘陵专用微耕机灵活转向、穿梭自如,设施农业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预设路线自主巡航。这些裹着科技感的 “钢铁伙伴”,让参观者频频驻足惊叹。它们不仅是农业机械迭代升级的 “新模样”,更藏着农机研发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密码。
走进农业机械展区的长葛市众田农业机械厂展台,这里早已围满了咨询的农户。待工作人员送走一波参观者,我们趁机询问起一款热门打药机。“这款打药机支持全程遥控操作,最远能控 300 米,一个人就能搞定整片田的打药活儿。” 工作人员笑着介绍,“跟同类设备比,它的优势很明显:机身用更耐造的4×4方钢打造,不怕田间磕碰;搭载柴油发动机,动力比普通机型更强劲,哪怕是黏稠的药剂,也能打得均匀、雾化效果好。”

采访长葛市众田农业机械厂展台负责人
更重要的是,农机研发还在推动农业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如今的农机早已不是 “单独作业”,而是搭载物联网、AI、5G 技术的 “智能终端”—— 通过农机上的传感器采集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数据,结合云端算法自动调整施肥量、作业路径,实现 “缺哪里补哪里” 的精准农业;利用农机作业数据构建生产档案,打通 “田间到餐桌” 的溯源链条,为农产品品质保驾护航。这种 “农机 + 科技” 的融合研发,既降低了小农户的生产门槛,让普通农民也能靠智能农机种出 “高产田”,也为农业绿色发展铺路,助力化肥农药减量、资源高效利用。
这些扎根土地的科技成果,从不是实验室里的 “纸上谈兵”:它们让西北荒滩长出了高产辣椒,让海南热带果园结出了国产榴莲,让平原大田迎来了无人耕种的 “钢铁伙伴”,更让农民的腰包因 “科技赋能” 而越来越鼓。
农高会的意义,从来不止于 “展示”—— 它是科研与生产之间的 “连接器”,让实验室的突破能快速落地田间;是企业与农户之间的 “对接台”,让农户的需求能精准传递给研发者;更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的 “孵化器”,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站在农高会的展台前,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当下农业的 “新颜”,更能望见未来农业的 “蓝图”:当育种技术更精准、农机装备更智能、产业链条更完整,当每一寸耕地都能释放最大潜能,每一位农民都能共享科技红利,我国农业必将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而农高会,终将成为这场变革中最耀眼的 “窗口”,持续见证农业从 “传统” 到 “现代” 的跨越,书写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的时代答卷。
作者简介:禹泽楠,动物科技学院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本科生
孙嘉慧,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园林专业2025级本科生
编发:潘安琪
编辑:万玲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