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从书本走向实践,科技的引入正在拓宽农林政策教学的边界。11月11日,我校经管学院张寒教授带领2023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智慧农林政策课”。这场课程以智慧林业实训平台为依托,通过AI、无人机、感知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解农林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与实践路径。
在实训现场,智慧林业平台实时显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多旋翼无人机传回林区监测画面,机械探测犬在模拟地形中灵活穿梭。与传统课堂不同,这些技术的引入可以更加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政策背后的科学逻辑。例如,在讲授森林防火政策相关内容时,师生利用无人机模拟火情处置,从中直观认识到“防火分区”“监测预警”等政策机制的实际意义——政策如何依托数据实现精准治理,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执行效率。
张寒教授在课程中指出,智慧技术为政策教学提供了“可视化的案例与可验证的数据”,让学生能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地理解政策的生成过程。他强调:“引入智慧林业技术,是让学生真正看见政策如何落地、如何被科技支撑。”

机械探测犬模拟穿梭展示
林学院袁杰老师也应邀参与授课,他结合智慧林业平台的实时数据,向同学们讲解了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成为森林的“智慧大脑”——通过AI算法、卫星遥感和地面传感网络,实现对生态变化的动态感知,为生态保护和林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0公斤植保无人机
课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习了无人机航拍、地形建模、数据分析等操作技能,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政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姚佳利在课程后表示:“过去我们认为农林政策只是文件和数字,现在才明白,技术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有了可量化的依据。”
这堂课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农林政策的制定离不开科学数据支撑,技术创新正是政策落地的坚实基础。智慧林业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林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政策、理解政策、应用政策的新视角。
本次走出课堂的实训活动,生动诠释了“理论指导实践、科技赋能创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前沿技术,在操作中深化对政策逻辑的理解,真正实现了从“听懂政策”到“读懂政策”的跨越。
未来,经管学院将以此次实训为起点,持续深化课程创新改革,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教学模式迭代,进一步联动行业前沿资源,把 AI、大数据等 “黑科技” 系统融入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构建 “理论 + 技术 + 实践” 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让课程内容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让教学场景对接真实应用需求。通过不断打破学科边界、课堂边界与认知边界,培养更多既懂政策理论又通科技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以课程创新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输送更具创新力与实践力的青年力量,让教育创新之花在服务社会发展的沃土中持续绽放。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