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发展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 华
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是当今高等院校的三大主要功能,三者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在全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明确了“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这对我校社会服务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将促进我校科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结合本次学习实践活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理念,以不断加强社会服务功能为目标,通过推广模式的探索,创新社会服务新机制,总结学校在科技服务社会方面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并就如何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分析、总结我校在科技服务社会工作方面主要成效和做法
学校建校75年来,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宗旨,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坚持推进教育、科技与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的新途径,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功办学道路,不仅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自身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彰显,办学实力不断提升。
1、探索、实践 “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推广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合校以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工作,把科技服务社会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内容和特色优势来考虑。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们探索实践的“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推广模式,为学校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供了重要载体,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模式探索上,按照“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为主线,以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为两翼”,系统构建“一体两翼”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战略构思,依据“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的基本原则,结合陕西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建立了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秦岭北麓(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安康水产、山阳核桃板栗、清涧红枣、阎良蔬菜、黄土高原(米脂)生态型现代农业等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永久性农业试验站和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构建了大学科技推广的集成平台和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据不完全统计,白水苹果试验站,聚集了学校7个学科20多名专家,与白水县56名苹果技术干部联合组成了技术服务团队,带动白水县苹果产量在2006年达到52万吨,产值6.4亿元,果农人均收入2700元,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2007年全县苹果产值再创新高,达到7.2亿元,果农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苹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70%。阎良甜瓜试验站,通过实施工厂化育苗、建立示范样板、开展科技培训、指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等措施,带动阎良及周边地区发展甜瓜8万亩,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早春厚皮甜瓜产业基地,甜瓜产业使阎良区人均收入提高了1000元。山阳核桃板栗试验站,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品种混杂、嫁接成活率低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2007年首批建立的500多亩核桃高接示范园,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一举改变了当地过去多年嫁接成活率不到10%的局面,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成为当地政府指导生产的“活教材”,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群众络绎不绝,带动全县2008年高接改良核桃树12万株。
在技术培训上,2005年以来,按照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管理能力培训与生产技能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学校与地方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联合,在学校开设了“县处级领导干部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研修班”、“乡镇干部新农村建设研修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新农村建设研修班”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多期,先后为各地培训农村基层干部4000余人,得到了中央组织部、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技术需求,结合试验示范站建设,在学校组织开展了苹果、茶叶、甜瓜、核桃、猕猴桃、蔬菜、葡萄、小麦、蚕桑等专题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基层农技骨干100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阳县52名基层农技人员,通过参加在我校举办的“核桃高接换优技术”培训班后,核桃嫁接技术大大提高,今年嫁接成活率都在90%以上,成了当地最抢手的技术员,受到群众每株10元嫁接费的“高薪”聘请。阎良甜瓜种植大户张小平,在培训班上学习了有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知识后,回家很快就联合30多户瓜农,成立了阎良区首个甜瓜专业合作社。
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站,与陕西农林卫视合作开办了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与陕西电信公司合作建立了“96889”农家乐信息台,与各地移动公司合作实施了农业科技手机短信息服务等,构建了多渠道、全方位、宽覆盖、快反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学校2006年开通的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平均每天的点击率在100次以上,两年多来累计点击率已超过8万次。2007年与陕西电信服务公司合作建立的“96889”农家乐信息台,农户每月只需花2元月租就可以随时享受各种农业实用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不到两年用户就已超过百万。
2、以项目为纽带,集成推广了一批新技术,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产学研紧密结合
项目、经费是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推广的基本条件,也是搞好技术创新、科技推广、产业示范的重中之重。合校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和省部共建的有利条件,积极拓宽项目申报渠道,及时动员科技人员投身于科技推广工作之中,使各类推广项目经费由合校前1999年的420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6122.36万元(包括财政部和陕西省推广专项2500万元),增加了近15倍。推广项目和经费的快速增加,确保了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支撑了“农科教、产学研”的良性发展和有机互动。据对各类推广项目基本情况统计,近10年来,我校科教人员在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示范推广项目1200多项,投入各类推广项目经费2亿多元,项目实施区域涉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西藏等省、自治区内100多个县区。有200多名专职人员、500多名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了项目实施,累计引进、示范、推广农林牧新品种500多个,示范推广各类农林水牧新技术、新成果近1000项,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园(田)200多万亩,累计辐射推广5000多万亩;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与咨询3680期(次),培训技术干部3.7万人(次),培训农民300万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20万份;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对推动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加快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校地、校企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服务的领域得到了全面拓展
在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学校与50多个省市县政府、企业建立了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关系。广泛的科技交流合作,既为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又加快了学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同时通过横向合作,还为科技人员提供了部分资金保证。特别是学校与宝鸡建立的农业专家大院,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2000年以来,根据宝鸡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选派了28名专家、教授作为市政府专家顾问和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建立了32个农业专家大院,带动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59项落户宝鸡,转化重要科技成果120项,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106项,培养了20000余名农业科技示范户。譬如:我校在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方面,围绕酿酒葡萄新品种选育、葡萄酒质量最优化、新型酿酒微生物制剂研究开发、葡萄品种及葡萄酒区域化等领域,按照研究、集成、转化、推广的思路,先后与50多个地市、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获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实现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50多亿元,间接效益400多亿元。
4、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学校社会服务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校社会服务工作深入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在科技服务社会管理机制上,学校在机构设置上单独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学校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并出台了相应优惠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了科教人员深入农村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在岗位设置中单列了“推广类别”,并在人员编制上优先满足试验站的需要,是全国唯一专设推广岗位的高校;在职称晋升中单列了“推广系列”,设立了推广教授岗位;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中专设“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对入选者每人资助15万元,专项用于示范基地建设。此外,学校每年还拿出100万元作为推广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科教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推广工作;每年评选表彰一批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这些举措的实施,为学校以科技服务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冷静分析学校在科技服务社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合并组建以来,经过十年的奋斗,成功实施了科教体制改革,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办学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被誉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面旗帜”和“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的一面旗帜”。面对新时期,学校提出的“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对科技服务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冷静思考,查找不足,为学校实现新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1、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推广模式尚未纳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之中,推广模式功能还需进一步拓展
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构建了“大学+试验示范站+示范户+农民”科技入户“直通车”, 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推广体系“创新源头不足、运行机制不活、推广效率不高”等问题,为发挥我校科技服务社会功能找到了结合点和切入点,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对构建我国新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益偿试。但是大学推广模式建设工作还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尚未纳入国家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层面,还是在以大学为主进行探索,各级政府的推动力发挥还不够强,基层农技力量的参与还不够紧密。这必然不利于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学校服务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二是试验示范站建设在区域和领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主导作物种类和建设区域有待进一步拓宽,试验站建设时侧重考虑了经济作物领域和陕西省区域,而对粮食作物、畜牧养殖等领域和西北其他区域涉及不多。三是建站方式单一,主要是以学校建设为主,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经济组织等没有参与,未形成多元化合作组织的形式,不能发挥各个方面的整体优势,不利于试验示范站健康持续发展。四是试验示范站所属学科分布面窄,已建成的8个试验示范站集中在园艺学院、林学院和动科学院,人员也主要以这三个学院的专家教授为主,其他学院、单位的参与和共享较少,很难在全校引起共识。五是试验示范站经费来源不足,各试验示范站的建设和日常运转经费主要依靠财政部大学推广模式专项经费的支持,经费来源面单一,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自我创新、持续发展能力薄弱。通过本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确保推广模式建设工作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2、高校社会服务考评机制尚未建立,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体制机制保障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产学研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功能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体。从科研角度看,科研是“源”,教学与产业是两个“流”;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是高校的基础与根本,为科研和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从产业的角度看,教学和科研为产业提供人才、技术和成果;从推广角度看,推广是教学、科研和产业有机结合的桥梁。坚持产学研结合,有利于科技、教育和经济三结合,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培养创新性人才。近年来,我校在产学研方面已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国家对高校社会服务考评机制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我校以产学研办学为特色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科技服务社会工作深入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林高校的综合评价中,没有将社会服务做为一项重要指标去考核,势必导致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研究轻转化等问题,出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被逐渐边缘化的现象,偏离了农林高等教育服务农村产业的目标;二是产学研结合上还存在一定的割裂现象,观念认识上还存在偏差,衔接度相对较差,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整体,部分学科与专业设置还比较陈旧,新兴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学科建设、研究和应用推广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三是农林科学院这一重要平台还没有实质性运作,学校尚未出台科技服务社会工作管理办法,在科技服务社会的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支撑、条件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没有形成内部管理和运行的新机制,这样将会导致科技服务社会工作的非持续健康发展。
3、科技推广面上工作潜力没有完全挖掘,经费支撑和重大科技成果缺乏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合校以来,我校科技推广工作的确取得了很大成效,以试验示范站为主体的大学推广模式建设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平台;争取各类科技推广经费由合校前的4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6000多万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经费支撑。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校科技推广工作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如何稳定科技推广队伍,是我校科技推广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几年来,我校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但我校科技推广队伍规模逐年萎缩,老人稳不住,新人进不来,这一现象值得重视;二是科技推广面上工作没有完全展开,这几年我们只重视了“点”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而忽视了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的“面”上科技示范推广工作;三是革命性、战略性、全局性、影响面大的重大科技成果缺乏,很难形成对指导现代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主导新技术、新成果;四是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其科技推广经费投资渠道主要以地方涉农部门为主。但对高校推广项目而言,推广项目申报渠道不畅,没有持续稳定的重大推广项目经费支持,每年必须开辟新的争取经费途径。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科技服务社会蓝图,为创建一流世界农业大学作出贡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客观总结、分析合校以来科技服务社会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按照学校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新目标,结合学校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就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做好科技服务社会工作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设想与建议。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突出产学研办学特色,完善科技服务社会的体制和机制
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证明,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影响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明确科技服务社会的基本思路,彰显产学研特色,不断探索科技服务社会的体制和机制。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始终把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立校之本,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根本所在;二是要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快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的实质性运作,强化科技推广处的职能,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新体制;三是要加强科技服务社会工作的运行管理,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科技推广工作的特点,制定科技服务社会管理办法,从经济收入、职称晋升、考核评价、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保障科教人员的权利和规范科教人员的行为,充分调动科教人员参与科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继续加强“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推广模式建设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应铭记历史,弘扬特色,明确社会服务工作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大学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多地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科技服务社会工作的支持,力争将大学推广模式纳入国家农业推广体系之中;二是立足特色,服务“三农”,把推广模式建设作为科技服务社会的一面重要旗帜,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三是进一步拓宽试验示范站区域和领域,围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产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治理、旱作节水农业等领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试验示范基地,为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经济组织合作,立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区域优势产业规划,建设多元化管理模式的试验示范基地,不断完善专家、农技人员、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大学推广体系;五是拓展试验示范基地学科范围,提升试验示范基地功能,将学校公益性明显的一些学科,纳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之列,把农业应用、教学研究、数据监测共享、学生实验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工作统筹在试验示范基地考虑,以拓宽和完善推广服务功能;六是积极争取各方面经费支持,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考核机制,制定管理办法,使试验示范基地具有不断自我创新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3、围绕区域特色,科学制定“十二五”科技服务社会规划,提出重点领域和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奋斗目标,以服务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主要方向,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水平的新办学模式,不断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学校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作用,积极探索建设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大学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把大学的科技优势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杨凌、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围绕区域产业特色,结合学校学科优势,科学规划,重点建设一批产学研试验示范基地;在大农学应用学科中,筛选、配置、包装100项学科互补、特色鲜明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建立教学、科研、推广人员相融合的50个产业技术团队,以项目为纽带吸纳基层农技人员共同组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团队,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示范展示、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大国内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引进、消化与吸收,集成推广农产品深加工、高效节水农业、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业信息化应用、无公害农药创制、高效畜牧业、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一批先进技术。特别是通过国家有关部委的“948”引进项目、重大推广计划、跨越计划、天保工程、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强先进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科技服务。
以上就是我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安排,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结合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所分管的工作角度出发,对周济部长所提出的“如何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不妥之处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终审: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