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科学发展 - 校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校领导选题调研报告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杨景昆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校当前的一项首要政治任务,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校党委关于校领导班子开展选题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对周济部长在学校作辅导报告时提出的第八个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如何在办学实践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进行了选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观点,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究其精神实质,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的,党的十七大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 “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和“一个发展目标”。“一个基本路线”,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在办学实践中,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领下,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准确把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和学校特色优势,走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的道路。

  回顾我校的发展历程,学校立足于杨凌这一独特的“天然试验田”里,围绕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突出以“农”为主的学科特色,以旱区为主攻的研究特色和“农科教”结合的体制特色,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

  二、准确把握学校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1.始终坚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方向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保证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校始终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方向,形成了“农科教”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特色,以农为主,农林水并举的行业特色,以干旱半干旱为主攻的研究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奠定了学校的办学优势。

  2.始终把握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七十余年来,学校始终把“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经过本、解民生”的思想贯穿在办学之中,并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转变人才观念,确立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为特征,以胜任为指标的市场经济下的新的质量标准。注重教育和知识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努力推动学校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积极贡献力量。

  3.始终坚持走学校改革创新之路的方向。围绕提高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因素,坚持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障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坚持把学生的成才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教学管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的改革创新。

  4.始终把握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方向。坚持走内涵式的科学发展道路,把质量意识贯穿到办学的全过程,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传统优势,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培育学术优势,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内部若干重要关系,使之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

  建校之初,我校就将教学、科研与农业生产实践有效结合作为办学宗旨和立校之本。“未建系组,先办场站;未开课程,先抓科研”是学校最初的办学思想,并形成了“切实从事于农场、林场实际工作、与农民生活密切联系”等人才培养理念。后来,西北农学院的成立及杨凌“农科城”的形成,十大科研教学单位之间互促互助,奠定了学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的逐步形成和优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后,学校对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等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结合国内国外高等教育形势发展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按照中央、国务院合并组建我校的初衷及重任要求,综合考虑自身的历史沿革、办学传统与优势、现有办学条件、科研条件与水平、师资队伍状况、管理水平等。在广泛研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农林水学科优势突出的多科性大学,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突出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

  四、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

  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后,迎来了改革发展的辉煌时期,校党委适时认真分析总结了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大好形势。一是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下,党和国家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为学校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三是省部共建的体制和杨凌示范区的建设,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平台。并紧抓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1.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几十年来,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在办学思想、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学校成立了专门机构协调产学研结合、统筹科教资源,并组织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实践的校院两级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与产业化体系,基本构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

  “特色立校,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也是国家政策形势,学校特殊的地域环境、学科优势和历史积淀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农林类高校的学科结构本身是以应用研究型为主体的,这种学科属性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与农业发展具有更为紧密的结合关系,形成了我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杨凌示范区为我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学校科研成果通过示范区产业平台进行转化和产业化,极大推动了示范区产业的快速发展。

  2.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一是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创新团队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两个层面,重点实施创新团队、拔尖人才与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教学名师、推广专家等五大建设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加强中青年学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的在岗培养。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以及引进人才各个环节着手,组建一流的优秀教师,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努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批有创新精神、作风扎实、能吃苦耐劳的教学科研团队。

  二是努力抓好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学校不断推行学科体系创新,发展优势学科,大力提升学科水平。突出“农林水”大农学科的主体地位,形成了非农学科在与大农学科交叉、渗透、结合上准确定位的学科发展思想,非农学科在自觉地与农业学科、生命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断促进大农学科的发展。学校重点支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学校整体发展和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影响的重点学科。主动适应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需求,建设具有大农科特色和西部区域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基地。目前,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林经济管理等7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三是努力抓好教学改革。坚持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教育。重视探究式教学和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为中心任务,从教师、学科、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管理。抓好名牌专业、精品课程、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和高水平教材的建设,全面提高数理化和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加大对教学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本科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深化学分制改革,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了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的现代化教学运行与管理模式。

  四是努力抓好科研平台、基地建设。大力整合资源,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大平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信息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加强学科组织和学术制度建设,努力为科研人员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和工作环境。目前已建成了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部省级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台(站)。

  不断加大野外科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了清涧红枣试验示范站、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阎良蔬菜试验示范站、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山阳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和西乡茶叶试验示范站8个重点校外教学科研推广示范站,极大推动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3.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紧抓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众多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政策措施上,鼓励争取大项目,鼓励原始性创新,鼓励获得发明专利,鼓励成果的推广应用。在科技创新战略抉择上,围绕研究解决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交叉渗透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农作物育种,优良畜牧品种选育、生态环境治理、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等一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领域,进一步提高了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4.坚持深化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努力加强创建一流学科、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成果和基础设施。切实加强管理,坚持以法治校、以法治教、以法治学,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治校能力,积极构建现代化大学的管理体系。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学校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出发,按照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强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挖掘学科潜能,发挥优势,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体制更具活力。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倡导教授治学的办学思路。健全学位委员会等专家组织机构,充分发挥专家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的作用,推动学校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与管理。

  二是强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条例,不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改革,坚持责权利相结合,使学院有充分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充分发挥学院的办学积极性,提高办学活力。校级管理主要对学院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加强对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重要资源的配置、使用和管理等调控力度。

  三是积极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公开聘任、分类考核、目标管理的原则。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用人机制,推行全员聘任制改革,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评价标准的分配与激励机制。建立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需求的现代大学人事分配制度体系,完善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体制机制。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压缩机关编制,精简机关人员。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和工勤分类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管理体系。

  四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优劳优酬的机制,一方面在收入分配中充分体现教学水平和工作业绩的差异,提高教师的收入。另一方面对基础学科、一线专职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建立了以岗位、能力、业绩和贡献为主要依据的校内业绩津贴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合理拉开分配档次,调动和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回顾学校的办学历程,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教育以及农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地区的差异性,使得我校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方法上,始终存在着如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及正确认识产学研结合在新时期的含义和意义,探索其基本类型、规律、实现形式、运行机制和模式等诸多问题。尽管各个时期对于办学特色的表述和外化形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以贯之的,就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道路。与之相应的,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需求的过程,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学校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就是各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指引的必然结果。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学校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目标

  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上,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做出了战略性调整。概括起来就是“办大学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建设高水平大学就是要在‘有特色、高水平’六个字上下功夫”。具体到每一个高校来说,有特色,就是有个性、有优势、有竞争力;高水平,就是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对照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目前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一是思想观念相对滞后,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要求;二是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与国家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科技领军人才紧缺的矛盾依然突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四是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和共享开放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办学经费依然紧缺,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能力有待提高;六是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还不能满足办学目标的要求;七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大学要走“特色”的发展之路,对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非常有利,也为学校谋划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扣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努力实现学校历史性跨越式的发展目标,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终审: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