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科学发展 - 校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孙武学


(2009年3月26日)

  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立足我国国情,总结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借鉴外国先进经验,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治国之策。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肩负学校发展使命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自觉学习,深刻领会,认真践行。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继承和发展,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场期待百年的民族复兴之梦正在成真。我们抓住历史给予的机遇,发展了,开始强大了。但是,要真正实现强国之梦,还需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三十年来的发展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分析现状,科学地规划未来,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始终以人为核心,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以此应对新的挑战,解决出现的新问题,防患于未然,实现新的跨越。这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也是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必然要求。

  思想路线决定一切。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方法论在当代的具体体现。中国三十年大发展的实践、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都说明了:在当前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自觉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路线,践行科学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二、学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继续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潮流,走上了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05倍,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突破两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8.45倍,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近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吨,依靠自己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我国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已居世界第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5倍,达到13786元(约2千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达到4140元。中国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令国人欣慰,让世界震惊。但是,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将要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的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贫困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解决上述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必须要有系统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三十年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结晶。她既坚持了马列主义的思想路线,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深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段极为不平常的跨越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10%,猛增到现在的23%,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达到7000多万人,有力地支撑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也应冷静的看到,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方面的问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还有不少这样那样的意见和批评。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高校在招生数量扩张的情况下,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内部管理等方面一下子也难以同步发展,所以质量的矛盾日益突现。在高等教育内部,全日制本科与高等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之间的结构问题也不尽合理。在外部环境上,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与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不匹配。部分贫困生的学杂费支付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不断显现。这些问题是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坚持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办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合理、质量一流、人民满意。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突出我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把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

  我校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进行了合并组建,顺利完成了体制改革和内部机制改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9年到2008年,在校生总数由8205人增长到28040多人,其中本科生增长2.8倍,学历研究生增长9.8倍;办学经费增长了5.3倍,达到10.89亿元;国家重点学科由1个发展到9个(含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和野外台站由14个发展到44个;科技经费增长了14倍,达到2.6亿元;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学术论文增加了24倍;累计完成了15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各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是合校前所有建筑的总和;新增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414台件,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3亿元;师资队伍日益加强,新引进人才130多名,吸引回国留学人员近40名,专任教师中博、硕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从5.5%提高到65.9%,提高近12倍;留学生从无到有,实现了根本性突破。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加强服务“三农”的力度,在省内外建立了10多个科技推广试验示范站。专家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农民把专家当成“摇钱树”,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摸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深受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农民的欢迎,也丰富了我校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办学之路的内容,颇受好评。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十年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平衡、不适应的问题,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上需要进一步理清,在办学特色上需要探索和深化。反映在具体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统筹思考。十年来,学生规模扩大了3.4倍,但师资队伍增长滞后,尤其反映在师资队伍结构上,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数少;在人才引进上,考虑引进多,引进后如何考核研究不够;在学生培养上,“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智力、轻素质,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科研上,抓经费项目多,抓平台基地建设不够,近年科技经费增长较快,但体现科研实力的国家基金以及和产业结合的横向经费偏少;农业推广走出了新路子,但在结构上,经济类作物多,粮食和畜牧业偏少,在地域分布上,陕西设点多,宁甘新青四省少,特别是围绕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问题的主题突现不够;在校内管理上,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靠管理增效益的潜力巨大;就全校而言,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封闭的状况并未完全解决,对外开放的力度还不够快、不够大,赶不上时代发展潮流。凡此种种,正需要我们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予以正视和解决。

  回顾我校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总结十年合校的发展道路,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未来学校的发展应该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把我校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有特色、高水平”是我们的目标。走具有中国特色、有世界水平、面向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办学之路,既体现国情又坚持世界公认的标准。我们要树立这样的信心,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国家给予我们的重托,是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中国的现代化,最终取决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突破“瓶颈”就要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一所以农起家的国立大学,当国之急需、民之所望之时,我们必须高举“农”字旗,“扬农之优,强农之势,以农为主”,认真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定位,统筹发展。要全面借鉴世界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我校自身办学传统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个性的特色办学道路,让特色显示水平,让水平凸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