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科学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王万忠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句话,深刻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刘延东强调,高等教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全局。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这对我们高校的发展来说,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是一次凝聚思想、理清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实现新跨跃的思想动员和精神发动和理论武装。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深入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受益匪浅。
一、高校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是高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推动高校快速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核心竟争力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大学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如何在中国高校乃致世界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大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是第一要务,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众所周知,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校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拥有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优势的核心能力。即高校的学术能力(名师、学科竞争力、学问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规格、人才生产数量、人才生产质量),管理能力(管理者、争取发展经费和空间、创建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办学 效益),文化力(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校风)。最终关键点还是归结在“人”的发展因素上。
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科学内涵。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二元复合主体取向――教师与学生,就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并将这个理念全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植根于广大师生思想深处。
判断高校是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看其是否促进了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是否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师的独立性,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这是评判高校教育是否以人为本的根本标准。
二、坚持以人为本,要突出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和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最直接和最根本的任务。也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高校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动力之源,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理念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价值理念;一切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目标,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突出素质教育,重视人格塑造;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以他们的进步和收获作为自己工作的价值和快乐,关注学生的贫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真正把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放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三、坚持以人为本,要确立办学以人才为主,以教师为主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与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是高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是高校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是高校办学的主体。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在高校所有的教育资源中,人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没有一流的教师 ,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 ,就不会有一流的学校。谁能聚四海之贤,谁就能办成一流大学。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树立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是大学最主要的教育资源的理念,在学校的发展上,要把人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做为学校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全心全意的依靠教师,牢固树立尊师重教、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坚定不移的建设教师队伍,全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管理决策和管理行为上,要坚持教师第一和一切从教师出发,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上,要以充分体现教师价值追求、人格素质完善和生活幸福为基点来思考和实施管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教师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营造以教师为本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激励制度和分配制度,有利于教师进步的公平 竞争的用人机制,宽松的人员流动制度,以及有利于 高层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保障机制,通过以教师为本的制度环境建设,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 人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对管理服务群体来说,核心是要树立以教师为本、服务教师的意识,成为教师教育工作的良好服务者、人际关系协调者、良好工作环境创设者,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好、调动好、发展好。
四、坚持以人为本,要高度重视人文关怀
贯彻以人为本,要强调人的本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精神与自身潜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千头万绪都必须把人作为管理之本、立足之点。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克服“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重制度”轻视人文关怀的缺陷。既要严肃制度、严格管理,更要人性管理、人文关怀,把刚性的法理制约融于柔性的人情理解中,使制度的刚性与人情的柔性有机结合,刚柔相济,法情互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互动渠道和机制,要关爱学生、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困。关心学生的理想和需求,动力和压力、困惑和苦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培养,关注学生的贫困和就业问题。
要更好的体现对教师主体的人文关怀。所有管理者要把对教师 的关心融入日常管理和点滴服务中。在具体工作中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冷漠,少一些官僚;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暴躁;多一些交流,少一些疏远,形成亲切、和谐而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围。将全校教职工凝聚成一条心,使“共同事业、共同责任、共同发展”的意识深入人心。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淡化行政观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讲究亲和力, 富有人情味,为教师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关爱、鼓舞、协调等互动中实现和谐的管理。要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多理解、少责备, 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的工作能动性,增强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把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和人的行为中,形成以人为本、和谐、信赖、团结、进取的大学文化氛围。发挥强大的导向功能,使广大师生员工在 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在自由、协调、宽松的环境下,教书育人、研究学术、探索真理、传承知识、创造文化,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