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对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办学思路的思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赵 忠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高等学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提出学习实践活动的载体,提升发展理念、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推动学校办学科学发展上水平。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科学发展服务,切实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恰逢我校合并组建十周年,对学校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是破解学校发展难题,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总结过去,谋划未来,才能创新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办出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和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
为此,校党委从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的角度出发,经过认真研究,对2004今年9月我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做了进一步延伸和明确,鲜明地提出了“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这个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建设目标,符合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要求,符合国家要求我校为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大作为、做大贡献的要求,既满足了国家的战略需求,又适应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要求,是一个可以长期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有雄心壮志的目标。
通过近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我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结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理解,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思路进行了深入思考。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想法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现阶段困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因素分析
坦白地讲,我国现阶段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提出,到2010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业大学;到2020年,高水平、研究型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基本完善,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公认的研究型大学标准,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实施“两步走”战略:到2010年前后,初步建成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左右),迈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
华中农业大学建设目标:到2018年(建校120周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目前,公认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有美国加州戴维斯大学和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等。将他们定义为在某些农业研究领域世界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似乎更加贴切一些。所以,我个人认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大体需要经过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等三个阶段。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特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正处于向研究型农业大学发展的冲刺阶段,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任重道远。就现阶段而言,困扰我们建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与传统农业高校内涵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农业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促使传统农学学科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上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使高等农林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改变。近十年来,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学科的拓展、办学水平的演进等等,使学校整体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综合。然而,在我们不少的管理干部和教师中,对学校定位的认识并没有变化。因为,传统内涵上的高等农林院校是单科的、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性大学,这种对对学校传统内涵上的认识制约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目标的实现。
(二)传统的办学思维与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从传统农业院校向研究型综合性农业大学转型,需要我们在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调整,即需要办学理念的转变。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学的办学思维仍然影响、甚至束缚着研究型农业大学的办学与发展。比如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仍然过于强调农的特色,这对于一些边缘学科的建设及人才的培养(如生物技术等专业)是必要的,但对于通用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等专业)而言,如果过分强调农的特色,则严重限制了其发展。
(三)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不相适应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对于发展农业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与农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农业教育也长期被纳入了政府对口管理的行列。故此,学校的管理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政府管理的影响,使学校的管理表现为政府管理的延伸,按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管理大学,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民主管理;学校各级管理机构及管理者将管理视为一种“控制”,广大教师、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等等。这种管理体制及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的实现。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实现三个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就是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实现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要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办学体制创新上优人一着,在管理体制创新上高人一等,在不断发展中实现“有特色、高水平”,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不断开创办学的新局面。
(一)创新办学理念
回顾历史,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总是呼唤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来临的号角,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总是带来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同样需要足够的思想创新与理论准备,它是创新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发展目标的前提。
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创新与改革。其一,确立人才培养的人本观念,将人才培养质量摆在突出地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教育、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确立教师神圣的理念,在各方面体现教师的利益;爱才、育才、用才、树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以新的观念广揽名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师、教育名家。其三,确立高校内部管理的人本观念,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转变内部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咨询、决策和监督系统,确保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2.确立以学术为龙头、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理念。就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功能而言,必须是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因此,确立以学术为龙头的基本理念是适应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无论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本科教学工作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故此,对研究型大学而言,研究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必须积极倡导基于科研、包含科研的教学和基于教学、用于教学的科研,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科学建设的协调发展。
3.确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理念。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以社会为导向,积极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是现代高校存在的价值所在。周济部长充分肯定了我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认为我校“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新路,在用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时代的呼唤、祖国的需要,这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最为强大的动力。我想,我们只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这条道路,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导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对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的深远历史影响,那我们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二)创新办学体制
我校是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帜。合并组建以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实现教学科研力量的一次性实质合并组建学院,一步到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教新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高效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一院制”模式解决了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机构设置等重复设置问题;调整和优化了学校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综合势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承担大型科研任务,体现教学科研强强联合,实现科技创新;有利于学院自主地创办和孵化科技型企业;有利于实现学校“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目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应进一步推进这一体制改革的向深层次发展,不断完善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多元化办学主体和多样化办学形式,形成保证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制度和环境。
(三)创新管理体制
在新的观念指导下,在新的办学体制环境中,实施人性化的、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就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管理体制创新要按照有利于加强管理与提高效率、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有利于教学改革与学科重组的原则来进行。
1.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其一,扩大院(系)的管理自主权。学院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学校全部活力的根源在学院。基于此,进一步探索和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就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效益。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后,校部职能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事务管理转向政策管理;从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为主;从审批管理转向服务管理。学校主要依据校、院双方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学院整体工作及其领导班子进行年度和任期考核,考核结果与本单位相关利益直接挂钩。其二,积极探索个性化教育,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要求,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让学生充分利用办学的综合性特点和学科专业资源优势,构建文理渗透、农理工结合的知识结构。其三,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将高等教育发展工作的重点转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将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和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巩固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教育教学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质量管理。
2.创新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主要是制度文明的产物,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政策能够催化出来的。在吸引和稳定人才方面,我校在地域和生活条件上不占优势,因此,更需要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建立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和人才竞争机制;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要采取超常规的战略与措施,积极实施创新人才支持平台,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构建针对不同层次、相互衔接、卓有成效的科学合理的资助和奖励体系。
3.创新学科建设与科技管理体制。其一,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要按照注重渗透、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构架和调整学科结构,逐步发挥综合性优势。要特别注重学科群建设,充分利用学科综合的优势,走文理渗透、农工理结合的道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寻找和促进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其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在科研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把学术原则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队伍整合和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要千方百计使新知识、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商品,参与社会流通、交换,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中需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角度,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统筹兼顾根本方法,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提高办学水平与追求办学效益的关系
如何确定适度的发展规模,协调好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中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所谓适度规模的“度”,以什么来衡量?我个人认为,可以考虑以反映一定发展时期同类型并大体处在同一层次的大学在发展上的平均水平作为参考。如果学科发展水平处于同类大学发展平均水平之上,这表明我们在办学规模上还具有一定的扩大空间。如果实际发展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还急剧地扩大规模,就会对提高学术水平必然造成不利影响。规模过大对水平的影响,主要是使师资力量分散。我们要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保证高水平的优秀师资达到一定的聚集度。
大学办学最根本的效益是质量效益。注重办学效益离不开办学水平,即办学水平是进行办学效益比较的前提,也是进行办学规模效益研究的前提。大学之间的差异主要是质量上、水平上的差异。不包含质量因素的效益分析,就不是全面的效益分析,甚至不是科学的效益分析。我们需要在办学过程中进行全面、科学的效益分析,才能对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总体的把握,产生指导意义。
(二)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举办新兴学科与加强基础学科的关系
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与基础学科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南京大学前校长曲钦岳院士在谈到大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时特别强调:“要把大学的学科建设放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中考虑。”这一观点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只有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来考虑,才能够在学科发展的部署上具有前瞻性,在学科建设的投入上统筹兼顾。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加强基础科学建设,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已经成为改造传统学科的重要前提和发展新兴学科的强大支撑。从发展来看,基础学科薄弱,将成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发展的障碍。因此,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进一步明确基础学科的核心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为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为保障,通过市场机制使产供销、农工贸等农业再生产环节相衔接,由现代知识性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而农业发展中深层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必须依靠基础学科来破解,另一方面必须依靠具有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来完成。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是高等学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主要任务,故此,对我校来说,加强基础学科,提高学校基础研究能力,是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主体之一的关键。
从明确提出办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到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会面临复杂的环境和各种矛盾的冲突,需要我们深刻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正确应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国家的需求为动力,齐心协力谋发展、聚精会神育英才、顶天立地搞研究、情系三农做服务,为早日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