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科学发展 - 校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我国发展新模式

科学发展观--我国发展新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跃进

  自己经过3月9日至4月7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学习安排,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对加强自己思想素质建设,提高对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层面的理解和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收获很大,具体体会如下: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提出依据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2008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显著体现在GDP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蓄居世界第一位。财政收入以2007年为例是1978年的45倍,进出口是1978年的104.3倍;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降至2007年的2148万,即由1978年占全国人口的30.7%降到占2007年人口的2.3%,这是一个巨大发展的成就。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是实现了全面的普九义务教育,而且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效和提高质量方面,高等教育跨入了大众化教育的行列。职业教育在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面对就业为主的教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行各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我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较突出。为更好的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认识上述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所以,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必须努力做到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靠教育。高等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更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引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在我国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强化自主创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实现由我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开发我国人才资源,培养人才,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发展放在核心地位,有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育优先发展,有助于促进国家目标的实现。

  我国在实现普九义务教育后,使青少年受教育面和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进一步是巩固基层教育和提高质量为主的义务教育。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的行列后,如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必须把坚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动力,把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作为高等教育永恒主题。突出特色和提高质量是推动高等教育和各个大学有特色、上水平的必由之路。强化教育的社会责任与学校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提高教育的软实力,营造教育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与氛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大学内部的重要核心工作也是社会期待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应尽的基本责任。因为高等教育在引领国家未来发展走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等教育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是国家长久不衰的源泉和巨大的推动力,高等教育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依托。高等教育培养着数以千万计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突出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我校学科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

  针对我们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理念,我们如何办好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如何提高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找到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根本,即学科建设在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作用和龙头地位。

  首先,我认为学科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之根本。学科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高质量大学生和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是承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生创新成果的平台,是造就学术大师、并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基础,因此,重点学科建设是整个学科建设的龙头。

  其次,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了学科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学科建设的硬实力包含了学科凝聚力、竞争力、装备力、吸引力和助推力五个方面,具体是:

  1. 学科凝聚力  学科队伍建设和带头人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领头作用是体现了学科凝聚力的根本,凝聚力强的学科队伍不仅实力强而且加速了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提升。

  2. 学科竞争力  学科学术水平的提升反映了学科队伍在竞争科研项目的前提下,不断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因此学科学术水平简称竞争力,竞争力强的学科又加快了学科建设。

  3. 学科装备力  学科支撑条件是指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的建设及实验基地的建设,因此,将各类支撑条件建设称为学科装备力的建设,装备精良的学科必然有高水平学术科研成果的产出。

  4. 学科吸引力  学科不断地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学科建设中吸引力的具体体现,培养的创新人才在服务社会时又扩大了学科的学术声誉,使更多优秀生源报考优势学科,优秀的教师也投奔优势学科加入学科队伍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学科建设不仅在培养创新人才而且在吸引学科后备骨干方面发挥着具大的吸引力作用。

  5. 学科助推力  牢固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力。这种助推力不仅使学科队伍中各类人员拥有国际视野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而且助推提升学科水平,使学科向国际化水平迈进。

  因此,抓住重点学科建设硬实力的重点建设内容,有助于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大学建设。

  学科建设除上述的硬实力建设外,学科建设还应有一系列软实力建设:如制度建设、教育科研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竞争意识与浓厚学术氛围等软实力的建设。这些软实力的建设反过来又支撑了学科硬实力的建设,才能使高水平大学在培养出治国之才、创业之才、学术大师及创造出原创性成果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四、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学科水平的举措

  我校现有1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覆盖了71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0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但与国内同类院校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表1、表2),因此,我校下一步如何分类建设、突出重点、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是关键。

表1  同类院校学科点与招生人数比较(2007年)

学校
一级博士学位学科
二级博士点
招收博士研究生数
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招收硕士
研究生数
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农业大学
12
71
651
136
1685
10
南京农业大学
12
65
401
106
1600
1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1
71
325
105
1710
11

表2  同类院校国家级重点学科数比较(2007年)

学校
一级重点学科
二级重点学科
省部重点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
6
6
15
南京农业大学
4
3
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
7
25

  通过上述比较(表1、表2),我们不难看出我校在一级博士学科和二级博士点数量上与同类院校相近,但在国家重点学科特别是一级重点学科数相差较大。进一步是招收博士研究生数量差异较大,这些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我们在应用研究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但在基础研究与学科实力方面急待加强。造成学科建设差距的原因:有客观上我们远离中心城市及大城市,也有我们在这方面积累建设和早期失去机遇有关,深层次是只有促进学科队伍强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学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

  上述分析是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核心建设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博士生层面分析比较出差距。那么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核心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标志突出地体现在创新人才培养、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水平上。因此,要建设好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必须重视大学的积累和持续地学科建设。

  对我校而言,如何建设好学科,这既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现实的具体任务。首先是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发挥带头人的核心和凝聚作用。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的原则,既要着眼于带头人的培养或引进,更要引进或培养学科骨干后备人才。按照学科现状,缺乏带头人的急需引进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带头人,有带头人的学科,充分发挥现有带头人的作用。对学科骨干,一是引进国外国内有水平有实力有潜力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也可选留一部分本校培养的有潜力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作为学科骨干;对学科骨干的培养,使这两者进入学校学科岗位后,首先以学科博士后的身份,学校给予一定科研启动费,在有一定知名度有水平的带头人或有实力教授的合作指导下,进行两年至三年的博士后项目研究、以充分展示这些人的潜力潜能。学科骨干经过博士后训练,有水平有潜力体现者进入学科岗位,水平平平者,向外流动。这样从战略与未来长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选好苗子,有益于学科队伍及师资水平的提高。其次是提升学科学术水平,学科带头人应与学校学院签订5年奋斗目标责任书,应有详细的学科建设计划与学科发展规划及目标,调动学科队伍成员积极性,人人树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积极争取国家省部各类课题,提升学科科研水平,以提升竞争力。第三是加强学科装备力建设,这可以通过“985工程”、“211工程”和学校、学院投入建设实验室,特别强调教授自己投入进行实验条件建设,以提升装备条件水平。第四是创新人才培养应结合我校地区与行业实际,改革以往的培养模式,从本科生的创新实验班到硕博连读生的选拔以保证创新人才的核心生源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博士生的培养定位于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学术人才培养;硕士生定位于创新技能、创业型应用人才培养。把我校人才从入口的本科学士学位到顶端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形成体系,分类培养,为社会提供创新创业与创新技能应用的各类人才,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限制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有:优秀生源与数量少;导师队伍数量与项目数量少;教授实验室数量偏少;学术压力小;学术氛围有待浓厚等因素。

  提高生源质量的改革措施目前是以本校优秀生源为主,加大本科生免试推荐办法的改革措施,加大硕博连读招生数量与力度,以吸引外校生源为补充;加大公派研究生出国力度,以与国外联合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为吸引,提高生源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改变生源结构与质量。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与引进评价机制有:一是增加吸引归国年轻教师充实导师队伍,二是鼓励中青年导师,特别是有博士学位有经费的副高人员补充导师队伍。在导师队伍数量增加的同时,鼓励导师申请各类项目与课题,特别是国家重大项目与纵向课题。实行培养研究生的绩效考核,对导师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加大学术压力,促进导师争取各类项目,开展高水平研究与产出,提升学术水平。

  培养研究生支撑条件建设措施为:首先是鼓励导师建设自己的教授实验室,如争取国家纵向经费购买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学校可以考虑以实验研究仪器1:1或1:0.5配套建设,加快教授实验室建设。其次是考虑研究生公共实验室建设,要重视研究生规模增大,目前在我校本、研比达到1:2.7的情况下,重点考虑建设研究生基础课程或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如生物类、工学类、理学类、管理与人文类等公用课程实验室及平台建设,自然学科类公用实验室与平台建设更为急需。这些公用实验室对提高研究生获得基础理论知识时强化有关基础技能与系统思维训练是必需的。

  浓厚学术氛围措施有:一是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每周或两周召开一次研讨会或Seminar,以营造内部的学术环境与氛围;二是每个学科一月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学院每一学期或一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营造学术环境与氛围;三是每位研究生必须参加校内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8~10次;每位导师每年邀请国外国内同行知名专家在学校或学院举行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以这样的定性定量要求与考核评价机制,加快并促进自觉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建设。
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我校宏观上要科学制定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战略,制定发展战略具体体现在:以观念改革为先导,树立一流大学发展战略思想;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建设一流大学制度;以学科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基础,构建高水平学科平台;以改革培养模式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龙头,营造有利于大师脱颖而出的人才生态环境。

  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发展战略思考与改革,除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外,尚需建立和运用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核心是定性定量的人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倡导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以盘活现有资源服务于学科水平的提高。强化竞争意识,以增强全员竞争意识的观念与行动,提高工作水平与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并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水平。
总之,只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科学发展,坚持发展,只有坚持以研究生为本,以导师为本,以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于研究生教育,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只有统筹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结合,统筹各类实验支撑条件,加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