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网站 - 科学发展 - 校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着力提高我校科技创新水平

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

着力提高我校科技创新水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普特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是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深入学习,是我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我校过去10年的科技工作,查找问题和差距,对促进我校科研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过去,深刻体会到我校科研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初步构建了面向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新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8个,使学校省部级科研基地总数达到43个。其中新增野外科研台站4个、重点实验室8个、改良中心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另外,还新增了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一些资质单位,如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杨凌)分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陕西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目前学校已形成由8个国家科研基地(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改良中心、野外科研台站)、3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5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31个校级研究机构、18个学科研究平台、8个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实验站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科技项目经费逐年大幅度增长,较合校初增长12倍。合校以来,学校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到位科技经费2007年超过2.2亿元,是1999年1800万元的12倍。其中2007年到位科研经费1.72亿元, 2008年已达到1.95亿元。2000-2007年,累计到位科研经费7.04亿元。

  (三)应用研究水平继续保持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快速发展,在国家重大项目立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合校以来,我校获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和支撑计划课题43项。从“十一五”支撑计划现代农业领域首批启动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看,我校获批11个课题,仅少于中国农大(31项)和北林(16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其他高校均在4项以下,表明我校在应用研究领域保持较强竞争力。

  自2000年以来,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立项方面,主持973项目1项,主持973课题6项,实现了我校973计划首席零的突破。在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立项方面,累计主持863课题31项,曾是全国863计划“十五”现代节水农业重大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所在单位。在国家基金立项方面,2008年获批51项,是2000年21项的2.4倍。

  (四)科研产出丰硕,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2000-2007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主持完成7项,在农业高校中仅次于中国农大(14项)和北林(8项);获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1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252件;选育动植物新品种213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学术论文1330余篇,其中2007年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SCI论文131篇,是2000年18篇的7.3倍。

  二、通过用科学发展观研究现状,深刻体会到我校科研工作还存在着发展不尽科学的地方

  (一)我校人力资源丰富,科研产出效率较低。2007年我校科教人员总数分别是中国农大1.57倍,南京农大1.38倍,华中农大的2.1倍,但无论人均论文产出、人均专利产出,还是人均高水平论文产出均在四所大学之后,且差距较大。我们的人均论文产出仅为中国农大的35%,南京农大的21%,华中农大的40%;我们的人均专利产出仅为中国农大的29%,南京农大的40%,华中农大的67%;我们的高水平论文人均产出仅为中国农大的27%,南京农大的80%,华中农大的47%。

  (二)我校物质资源基础较好,且有一定科研竞争力,但增长速度缓慢。我校国家级研究基地总数与华中农大相当,在2002以前还多于中国农大,省部研究基地一直在四所大学位居首位,但我们近九年来国家级基地增长速度与中国农大相比还是较慢,中国农大2000年仅有一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到2007年增加到7个,而我们2000年有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现在也仅有6个,与华中农大相当。

  (三)我校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与兄弟大学差距过大,且有停滞不前之趋势,缺乏竞争力。我们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2002年以前与南京农大、华中农大基本相当,在2001年以前与中国农大差距也就1倍,但现在不仅落后于前者,而且与中国农大差距又增加了1倍,我校2007基金项目仅为中国农大的1/3。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我们还一直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奖。我们在自然科学基金竞争方面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以2007年为例,我们虽然项目总数是中国农大的1/3,但人均经费数仅为中国农大的1/6左右,是南京农大的1/2左右,还不到华中农大的1/3,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增长的幅度,以及兄弟大学高速发展的态势相比极不相称,且差距不断加大,缺乏竞争力。

  (四)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在下降中上升,与兄弟大学相比,增长速度太慢,急待加强。专利是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01年到2003年我校授权专利数一直在下降,最大下降幅度达40%,自2004年开始回升,最大上升幅度仅为60%;而其它三所大学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中国农大最高上升幅度达13倍,南京农大最高上升幅度为20.5倍,华中农大最高上升幅度接近3倍。尽管我们与南京农大、华中农大授权专利总数基本相当,甚至还略高一些,但我们的发展趋势不好,增长速度差距太大;与中国农大相比,不仅是增长速度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总量还相差甚大。

  (五)我校科技财力资源增长速度较快,但增长空间仍然很大。以2000年科技经费为基数,对照教育部直属四所农业大学2007年与2000年科技经费增长情况。我校科技经费增长幅度最大,高达5.7倍,远高于其它三所大学。但我们人均科研经费仍很低,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我们的人均科研经费与兄弟大学相比还处于落后水平。五年平均结果,我们人均科技经费仅为中国农大的39%,华中农大的55%,南京农大的85%,增长空间仍然很大。如果我们能够达到华中农大的水平,科技经费还有一倍的增长潜力。

  三、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问题,自己体会到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一)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我校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多种形式资源的整合,我们走的是一种资源集成、外延拓展式的发展道路;从某种意义上理解,近十年的发展,这种优势作用已经基本发挥殆尽,今后真正的持续发展需要实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大规模的建设已经基本结束,体制机制大的框架已经基本确定,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则是要静下心来,找差距,谋发展,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优势。与四所教育部直属农业大学相比,我们的科技人力资源还是具有优势的,可以说排在第一位,但缺乏的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如何变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优势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遵循引进人才与内部培养并重的原则,重点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关键是要把考核作为一种工作制度,不要流于形式,实施人才动态管理。

  (三)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与教育部四所农业大学相比,我们的科技物质资源还是具有优势的,可以说排在第二位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是较慢,我们的竞争力还有待加强,我们的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我们的科技物质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要统筹各类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大我校研究基地的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体制机制做保障,改变我校部分科技基地非实体运作的现状,实现科研基地实体化运作,鼓励科研基地与本科教学结合,鼓励科研人员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形成系以本科教学为主,研究基地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二者有机结合的发展态势,鼓励研究基地组建大团队,增强持续竞争力,提高科技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

  (四)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与教育部四所农业大学相比,我校基础研究最为薄弱,排名第四,差距较大,还有差距不断拉大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制约我校科技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采取非常规的措施和政策加强基础性研究。我们对2008年津贴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奖励力度,强化了激励作用,这个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岗位约束机制,对上岗条件、考核标准严格要求,对承担基础研究任务要做出一些基本规定。一些兄弟高校五六年前就这样要求。例如,吉林大学规定5年内教授必须承担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否则降聘职称、降低岗位津贴。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都曾要求晋升教授时必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五)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任何一个学科、基地和团队都应该有稳定而明确的研究方向。首先,凝炼方向要体现学校的优势和区域特色。大农类学科研究要突出旱区特色,其他门类学科研究要突出农业特色,这样才能持续发展,才有竞争力。其次,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按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设置研究方向。基础研究既要瞄准国际前沿,又要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其目标是争第一;应用研究要突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其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第三,要注重学科交叉,用新兴学科的理论、方法提升传统学科的研究工作,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精神,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文化。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倡导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克服学术浮躁现象;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学文化。